創新與科技是推動現今全球經濟的兩大火車頭,金融科技帶動全球金融服務不斷創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勝利閉幕,當中機構改革備受矚目,涉及範圍之廣、調整程度之深,被形容為改革開放近40年來最有遠見和魄力的方案,充分貫徹了十九大精神,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帶來持續而深遠影響。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參加人大廣東代表團討論時明確表示,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戰略,要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引進科技人才。他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創新機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
習主席指出,國家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成為產業體系新支柱。他並鼓勵港澳同胞,除"一帶一路”外,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中國創科巨企湧現
創新發展中國製造業、互聯網科技、創新科技和大數據一直是國家發展重點之一,政府投入了大量資源、資金,加上政策配合,在"互聯網+”及創科浪潮席捲全球下,中國取得前所未有的驕人成績,創造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華為、中興、大疆創新等世界知名創科企業,對建設一個富強的中國,新型經濟體系,功不可沒。
為謀求創新科技的發展和突破,國家每年投入的相關資金龐大且不斷增加,當中AI人工智能、5G通信科技和大數據等創新科技的應用及普及,已顛覆傳統以有形資產和資本密集主導的商業模式,並降低了創業門檻,孕育出更多具經濟效益的新意念、新產品和服務,可謂商機無限。
目前中國在AI人工智能、5G通信科技等領域的發展,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國際話語權大幅提升;某些超級大國因此而坐立不安,不時拋出陰謀論,甚至有某國會議員以國家安全及保護國家機密不被竊取為藉口,提出禁止中國的科技產品進入其市場,作出種種干預,足見中國現今的創新科技實力,與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勢對世界格局帶來改變。
在提倡創新發展中國製造業、互聯網科技、創新科技和大數據的同時,金融科技創新亦同步進行,它對傳統的實體經濟業務來説,可以提升效率、減省成本,從而謀求更高的再增長。經歷多年大膽的創新摸索,中國的金融科技運用已十分普及,網上借貸、網上購物、流動付款、眾籌和區塊鏈技術等已融入民眾生活,包攬衣食住行,無所不及。單以電子支付的使用量計算,已名列世界前茅,無疑對傳統金融的營商模式構成一定壓力,亦帶來創新和機遇。其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大流動支付款平台更走出國門,漸獲泰國、印度、韓國、日本市場所認同,版圖且不斷擴大。
為更有效跟上金融科技創新的發展步伐,保證金融科技創新的持續健康發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最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必須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的監管。因而有中銀監和中保監合併的舉措,這將有助建立更加全面的監管框架,以應對金融體系的風險。政府工作報告又指出,須積極推動集成電路、5G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
顯而易見,創新科技和金融科技創新,仍是未來國家發展的主旋律,將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帶來深遠影響。
香港必須急起直追
縱觀本港,無論在創科發展以及金融科技創新的普及,均落後內地一大截。香港早在20年前已推出電子收費系統"八達通”,是世界上最早發展以及最成功的電子貨幣,但如今與內地多樣性支付系統比較,予人裹足不前的乏力感,本港是否應該覺醒,急起直追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指出,創科是新時代發展的驅動力,政府將撥款500億元支援創科發展,惟在筆者看來,仍是杯水車薪。
以金融保險為例,僅是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的"金融+科技”佈局,已令本港同業望塵莫及,該公司過去10年投入超過500億元用於科技研發,並聚焦于金融科技和醫療科技兩大板塊,以雲平台、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生物識別五大技術為支撐,創立陸金所、金融壹帳通、壹錢包、平安好醫生及萬家醫療等公司,孵化出一系列的新經濟"獨角獸”企業。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金融改革卻相當保守,2014年錯過阿里巴巴在港上市是一個深刻教訓。如今內地當局已明確鼓勵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四大中國互聯網企業四巨頭回歸A股上市,又鼓勵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製造的"獨角獸”企業申請通過IPO快速通道于A股上市。為此,港交所擬率先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申請,意欲吸引新經濟企業來港上市,相信對科技公司來説有一定吸引力,此舉甚有急起直追之意,稍感欣慰。